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http://www.nujv.cn/?74911
已有 184 次閱讀2015-1-31 16:18 | 江南水鄉, 楓橋夜泊, 寒山寺, 古詩詞, 判斷力
張繼的“楓橋夜泊”每每讀來總是朗朗上口,尤見詩人夜泊那楓橋看見那“漁火對愁”,聽見那“夜半鐘聲” ……在這萬籟俱寂的夜里,更突出夜的靜謐和清寥,道出了詩人離別的愁緒。全詩就像一副情味雋永、意境幽深的江南水鄉夜景畫圖…… 最近新讀一篇游記發現“楓橋夜泊”里面很多有趣的事,讀來趣味橫生非不能與喜歡詩詞的朋友分享而不快。 “江楓漁火對愁眠”《中華最美古詩詞》解釋是:“第二句描繪了楓橋附近江邊楓樹和漁家燈火的景象。“江楓”、“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二者一個在江邊,一個在江上,都與詩人相對……看了這樣的注釋并未引起我過多的想法,因為“江楓”理解為江邊的楓樹也合理。這位文章的作者也是奔著看楓樹,看楓橋,看寒山寺,看漁火的殊不知精彩如下:(我將此文摘錄)“說來也不怕大火笑話,自以為楓橋本是詩中老相識,總在寒山寺前不遠,所以出了廟門便徑直走去。行不數十米,果見一座雄偉的石拱橋長虹臥波,凌空飛架與蘇杭運河兩岸,心下頗為自己的判斷力得意起來:”楓橋呀楓橋果然名不虛傳,真好氣派!“……啊!鐘聲。那么船舶在哪兒呢?江楓漁火呢?尋尋覓覓都不見,河邊一株楓樹也沒有,心下未免嘀咕起來,究竟是詩誤呢還是景以非昨?沉吟之際,忽見對面瓦舍里走出兩個姑娘,手挽菜籃和衣桶,一邊低言淺笑,一邊走向河灘,我趕忙走線臺階問個明白,我指指拱橋問道:”姑娘,這就是楓橋嗎?“較小的姑娘望著我一笑,俏皮地點點頭:”沒錯,這就是楓橋。看來你們也是詩人張繼的老朋友嘍!“接著又譎詰地眨眨眼,指著上游說道:”張繼的小船,剛被人撐到北邊那座小橋去了,快追,遲了就啥也看不到了……“那姐姐打斷妹妹的話說道:”別聽我妹子耍貧嘴。這座橋叫江橋,我妹子說的上游那座橋才是楓橋,……“ 讀到此處我才恍然大悟,這首詩里面的“江楓”是江橋和楓橋兩座橋,當年詩人是在楓橋夜泊,看著兩座橋間水面的漁船和燈火,輾轉難眠,愁緒萬千……這樣的“對愁眠”豈不更合理更貼切當時的場景!(請了解此詩的真意和住在姑蘇的朋友理解。)這篇拙文的結尾我還想引用作者偶遇了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正沉醉于詩情畫意,忽見一個中年婦女攙著一位老太太緩步登上拱橋,兩人指指點點談論著。我好奇側耳聽去,好像在討論張繼的船泊在什么位置……古話說,奇遇就是緣分,我們很就相識談而投緣,原來老太太是現代張繼的二女兒,叫張琳,中年婦女是張琳的女兒張繼的外孫女,母女倆來尋找父親張繼所書《楓橋夜泊》那塊詩碑的。應該說明一下,這里說的張繼不是唐代吟出千古絕唱的詩人。而是民國初年曾任立法院副院長的張繼,后來歸政從文任國史館館長。此張繼不僅同唐張繼同名同姓,而且是位功底很深的書法家。張繼有個寄寓于上海的朋友吳湖帆,蘇州人,是詩、書、畫三絕的大師,聽說俞樾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毀于戰亂,心想楓橋不可無詩碑,于是想到老友張繼,若是請他來寫張繼的詩,豈非千古一絕兩張繼?吳湖帆就寫了一封求字信請托人交給張繼,張繼讀信也很高興,立即展紙揮毫一氣呵成。吳湖帆接到張繼書詩,真是如獲至寶,立即請刻石圣手黃懷覺覓石鐫刻。將詩碑送至寒山寺時,卻得知俞樾所書的原詩仍在,于是將兩塊詩碑并立橋堍。后來不知何故張繼書的詩碑丟失了,張琳女士便專程趕來蘇州寒山寺周圍尋找,終于找到了這塊詩碑,用紙拓印了全文,將詩碑與其他名人碑刻一同陳列在普明寶塔的碑廊中。承張琳女士見愛,增送我一張拓片縮影件,我將墨寶深深夾在記憶里。
涂鴉板
評論
查看 »
網站地圖|小黑屋|Archiver|中畫網 ( 蜀ICP備11021737號-2 )|網站地圖
GMT+8, 2025-7-25 11:57 , Processed in 0.03704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網要文明 發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1 YinHuaB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