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講(15)
唐朝新定詩格對於詩十體、九對、文病、調聲、十七勢、六病、犯病八格有詳細剖析,如嚴格按古人要求,現代人很難達到那個標準,尤其是網絡詩詞,良莠不齊。
網人寫詩,大多借用寫詩機,幾分鐘搞定一首詩,有的人還講究章法規矩,有的人似乎鋭意創新,結果四不像。詩詞是一種特有的奇妙的文學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有詩詞本身創作規律,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從古至今仍無多大改動。如律絶的平仄律、韻律、對仗、意境、造語、用字、提煉、託物、諷興、詩病等;詞的宮調、聲韻、平仄、賦情、結構、詞采等,這些都不是隨意就可以掌握的,沒有一定的功力和文學素養是很難駕馭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多讀,廣泛涉獵。相對比較,新詩較為自由,大多數人容易選擇。但是,新詩也不是任意寫,天馬行空。否則,極有可能是無病呻嚀,個人化,新詩必須反映人的眞實情感。初作古體詩詞,必須遵守規矩,也就是説要通曉格律,除古詩外,近體律絶、詞曲都有嚴格的形式。我們可以用武術的名詞來形容,如果説“立意”是魂,“用字”是骨架的話,那麼格律就是筋脈,筋脈斷則靈魂無附,仿佛被人擒拏。
當今社會,物質似乎勝於精神。 物欲決定價値取向者多,精神的價値娛樂化,大眾化了。 打開電視或電腦,給咱大喫一驚,各種噱頭接踵而來。不由得懷念先秦時期燦爛的古代文明,諸子百家,是各種新思想劇烈碰撞,文化大融合、大繁榮的時期。先秦時期,古人所謂君子的定義業已形成,文化人格也已定位。先秦的君子不斷思索如何生活,而且思索如何做堂堂正正之人,令人敬仰。先秦的文化,何等燦爛?可以説是中華文化的起源,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何其輝煌?何其濫觴?《尙書》、《春秋》、《左傳》、《國語》、《論語》、《老莊》、《呂氏春秋》等等,歷來被硏究者奉為圭臬。我尤其羨慕古代文人和壯士。伯牙子期,友誼長存。干將莫邪,舍身化劍。 荊軻刺秦,燕太子哭。 老子騎牛,出關羽化。 還有鑽木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亓木為梠,揉木為耒,遍嘗百草的神農氏 。以及,成為經典的唐宋詩詞,現代人,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嗎? 可惜,這些已經不再!
現如今網絡詩詞發展軟傷就是古味不足,所作詩詞無論境界、用字、章法都與古人相去甚遠。
古人寫作詩詞是什麼樣的?古人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什麼意思,就是說古人吟詩作賦就是為了興趣,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鑒者,就是這樣,好比空谷傳音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琢磨。又好比水中月鏡中花,言有盡而意無窮。
現代人作詩詞,要麼表達觀念要麼議論事實要麼炫耀才情,讀完了,不知道寫的什麼。我們說,寫詩如坐禪。可惜,大家都忽視了。下面略註一二——
《賦得寒蟬寄友人》 文:君子乎 天寒葉飛盡,抱樹有蟬鳴。 斷響因風續,微軀帶露輕。 此時無倦意,何處寄高情。 地僻知音少,誰來聽一聲。 君子乎,吾友也。喜其鍾情古韻,治學嚴謹,為人豁達。 此律以寒蟬寄友,我看應是自述某種情懷感慨。寒蟬鳴於秋,何其凄婉?全詩基調在於此也!又因“地僻知音少,誰來聽一聲?”而倍加悲涼意!唯有“此時無倦意,何處寄高情。”透露幾許昂藏,然知音既少,“斷響因風續,微軀帶露輕。”亦覺風中餘燭,心上雖明,口中難說,不亦再悲乎?奈何秋蟬抱樹,其實天寒葉飛盡矣!說實話,俺讀來心中一陣同悲!只能說:珍重,朋友! 這首詩,除了每聯出句上尾(或是故意為之,營造幽咽晦澀之境?),中二聯,句式變化不大,少些五律特有韻味,還有一個,首聯兩個韻腳,白腳“盡”韻腳“鳴”按現代讀音接近,也應該避免。頸聯“此時無倦意,何處寄高情。”出句,無倦意,斧削之痕重,秋蟬氣息奄奄,談不上無倦意。另外,個人覺得,全詩由景入境,這個轉換,有些生硬,秋蟬比如為知音少,些許牽強。但是,全詩詞語考究,寫景堪稱一絶,值得肯定! 由此,我有一些感慨——學詩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會古人。古人畢竟是古人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審美觀念大大改變了。你去學他,未必盡有精義,自我作古,斷不可有。 |
雁門關位于山西北部的代縣城北約20公里的雁門山上。
自秦漢以來,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國統治的中心,成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帶,中原漢族文化和北方各少數民族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中原農耕經濟和北方游牧經濟在這里碰撞、沖突。雁門關及其所在的代縣就剛好處于這個沖撞區,是古代塞北少數民族入侵內地的通道,所以,雁門關自古就是邊防戰略要地。雁門關北通大同,南達太原,進可主遼闊草原,退可守千里關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志,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后繼的故事。
再說此律,懷古之作也。格調蒼茫古樸,雄渾之勢可見。
首聯,虎踞三關扼要沖,雁嘶未改舊時雄。描摹雁門關之險也。其中,虎踞、雁嘶非常形象。頜聯,寇燃烽火云遮月,馬踏晨霜血染楓。接首聯未說完之勢,掀開一副歷史畫卷。頜聯,轉而抒懷,破陣豈因孤隘險,捐軀不待萬山紅。氣節當贊!尾聯,總結情景,悲歌欲起蒼茫嶺,忽告新垣習近中。結句對句又拉回當下,給人啓迪!
總體布局緊蹙,掌控自然,欣賞!若果硬要說一點不足,就在於頸聯,頸聯有轉合之功,如繼續描摹前面之意,很難有所突破,亦難免有堆砌贅述之閒也,另一個,忽告新垣習近中。習近,雖然有典可查,然而也難免有生造詞語之於,且,個人覺得,習近,力度稍弱。
七律•秋露 文/放下
清風暗草露涼真,柳岸樁姿抱月身。
賞菊東籬斟酒暮,磨拳后苑舞雞晨。
明珠堪惜常三徑,遠業猶珍屢一人。
只是陽烏憐玉滴,沾裳回首笑如春。
得見放下仁兄的新作,感仁兄胸懷遠志,甚慰!
此作以秋露為題,乃是放下兄一貫的風格,以物喻人也,秋露,晶瑩剔透,兄之人格寫照也!
秋露既然以物喻人,晨昏之態必然不同。而且,我觀此律,想到《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是一首描寫對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的詩。
此律照此推理,乃是寫內心追求也!
我推測,作者的意圖是:情景交融、觸情見景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
可惜的是,首聯寫晨露、秋練,頜聯繼續寫黃昏賞菊,早晨鍛煉,尾聯又回到黃昏鍛煉歸來,於此,也就是上面的意境相去甚遠,雖然,頸聯點題,點出《蒹葭》意境,太弱!
五律《秋懷有寄》(去聲四寘) 文/紅妝 當然,也有處理的比較好的,也列舉一二—— 十年 (近日網上爭傳十年詩,餘渡嶺至今亦十年有餘矣,尙遲遲海上,故故路途,每一念之,未嘗不廢箸而嘆也。) 句容·穿越梅嶺 十年蹤跡苦淹留,最不堪時嶺外秋。 去國空教成異類,推心未許慨同仇。 訝無鄴架插籤在,差有相如消渴羞。 風雨遲遲紅照幾,斯人此刻正凝眸。 2015/11/27. 欣賞佳作俺簡評如下—— 先生至嶺南至今亦十年有餘矣,尙遲遲海上,故故路途,每一念之,未嘗不廢箸而嘆也。倥匆歲月,人生莫名,恍惚十年,凄愴何似?故有“十年蹤跡苦淹留,最不堪時嶺外秋。”自嘆也。中二聯,詩思感懷深沉,技法老道,頸聯用二典,增加了詩之厚重感,更耐品者也。去國空教傷異類,推心未許慨同仇。講述境遇,洞悉世情,語多超脫;然而心上雖明,口中難說,不亦悲乎?訝無鄴架插籤在,差有相如消渴羞。頸聯,雖然十年人生,故事多多,難免差強人意,然,幸有知音幾個,相如二字,知音也。值此,峰迴路轉,境界跌宕,自然引出風雨遲遲紅照幾,斯人此刻正凝眸。羈旅之心遇春風而復蘇矣。結語意氣風發,想見言外或含寄托也! 這首詩之妙在於氣韻神聚,跌宕有致。 我們寫詩,大多忽略氣韻。蓋氣韻,詩之靈魂統帥也。梁 鐘嶸著《詩品》開篇即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只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可見,學詩之人不可不察也。 夫氣者,浩然之氣也。詩家蓄養浩然之氣,感化蕓蕓,體察萬物,一草一木皆含情也,入詞造景,皆情語也。然則,此等體悟,非一日之功,需要煉精化氣,浸淫日久也。 @金人三緘 在本文後精彩點評: 氣韻在我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氣”,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韻”,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情態。氣和韻都和“神”相關,故有神氣,神韻之說。藝術作品神形兼備,即為“氣韻”。氣韻,隱藏在性的背后,無法用感官感知,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靈魂,是我國傳統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
|
夢如123 發表于 2015-12-10 15:44
八卦掌付老師文學功底極深,敬佩
龍◆卷◆風 發表于 2015-12-10 18:08
怎么喜歡用繁體字 看著費勁
小李輕風 發表于 2015-12-10 18:28
好多沒聽過哎 學習
歡迎光臨 中畫網 (http://www.nujv.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