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弟子尉繚在《尉繚子》中作了注解,他認為領導者要“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意思就是做人要和善,不要一味地威嚴不可接近,和善待人有時候更能贏得人心。
人活在世上,總會和人相處,而待人處世又是一門大學問。對人尖酸刻薄、高傲冷漠的人會被人拒之千里,而待人和善的人會得到來自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支持,還會得到上司的賞識、下屬的擁護,為自己賺取好人緣,辦起事來也會得心應手,需要人時,也可以一呼百應。
《水滸傳》中,宋江在去梁山之前,無論是對晁蓋、吳用、李逵,還是對武松、花榮、王英,他都以和善、誠敬之心對待,無論誰有困難都會伸手相助,不管是誰手頭緊張都會送銀子給予資助,所以結交了許多英雄好漢。他這樣做并不是為將來“造反”服務,而是建立人際基礎。到了落難時,好漢們趕來相救;他到了梁山后,先坐第二把交椅,晁蓋一死,他立即被大家擁立為頭領。論武功他在眾人之下,論才學有許多人比他強,然而他的人緣比誰都好,所以用起人來很有說服力、號召力與影響力,這也是他能成為一代梟雄的重要原因。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古至今,成功人士無一不是靠天時、地利、人和來成大事的,而“人和”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他們對人和善,懂得如何對待每一個人,所以才能吸引各種性格、各種才能的人來平衡各種力量,讓大家為自己發揮各自的特長,助成功一臂之力。
古今中外的人們皆重視用人之道。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發現人才、用好人才卻難倒了許多人。鬼谷子說:“凡度權能者,所以遠征來近。”對人審度權謀,衡量才能,讓遠近的賢士為我所用。而有志之人能夠做到屈己求賢,那么天下的賢能之人,便會云集而相互響應,為自己的事業出謀獻策。天下儒士皆有極強的自尊心,要求別人尊重他,對人才的禮遇非常重要。如果能收斂自己的鋒芒,放棄高傲的姿態并使其得到滿足,便可使其真心真意地為你服務。諸葛亮也曾說“士為知己者死”,只要真心地對待,便能換來忠誠的追隨。
呂不韋執政時,秦國不僅經濟能力得到提高,文化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軍隊的戰斗力更是不斷地增強,在對外的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其主要原因就是呂不韋知道如何待人,更知道如何重視人才。
當時,各國的諸侯大力招攬人才,供養食客。以“四公子”尤為著名,即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呂不韋來到秦國之后,也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開始大規模招攬賓客,并大批吸納其他國家的名士和政客。在他最初擔任相國時,就在相府內建造了數以千計的高堂廣舍,聘請了眾多名廚,并在咸陽的城墻上掛起告示,歡迎各方人士來相府做客。
本不是秦國人的呂不韋,卻得到秦國國君的賞識,做了丞相。這對于渴望功名的有識之士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再加上呂不韋當時的權勢極大,即使養賢納士也不會遭到別人的反對和嫉恨。那些有識之士看到在呂不韋的輔佐下秦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統一六國已成定局,便趁他發布告示之時紛紛前來投奔。
沒過多久,呂不韋門下的食客就達到三千多人,他并不像之前做商人時那么高傲了,而是和善地對待每一位前來投奔他的人。不僅對他們足夠重視,還發現并引薦了不少人才,而李斯就是最有名的一位。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的一個平民,在戰國末年來到秦國,成為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發現,李斯極具才干,便委任他為郎官(宮廷侍衛)。從此,李斯就有了出入宮廷的機會,向秦王獻上“滅六國、成一統”的計策,從而受到重用,后來當上秦朝宰相。
呂不韋深知人才對得天下的重要意義,連司馬遷都在《史記》中說呂不韋“招致賓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呂氏春秋》中有一篇《慎行論》,其中就說到人才對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說:“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古之有天下者……其所以得之,其術一也。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這些都說明了人才對得天下的重要意義。《呂氏春秋?士容》篇中還講了一則“狗乃取鼠”的故事,說有一個人為了讓一只能捕獐麋豕鹿的好狗去執行貓的任務——捕鼠,就用夾子夾住這只狗的后腳,通過這則故事來諷刺挖苦那些君主壓抑人才的**現象,以此來和善待人才形成鮮明對比。
在用人上,呂不韋不論年齡,只要有能力都會委以重任。奇才小甘羅是他任用的最小的人才了,甘羅12歲就已經能負擔出使他國的重任。他首先幫助呂不韋勸服張唐接受出使燕國的命令,之后自己又單獨出使趙國,讓趙國心甘情愿割五城給秦國。接著,他又聯合趙國攻打燕國,掠奪燕國屬地作為趙國的獎賞,于是趙王再次獻出十一座城池報答秦國。因此,甘羅也被封為上卿。
甘羅說呂不韋登上秦國丞相之位雖晚,但他絕無一般暴發戶政客嫉賢妒能的通病,他對元老重臣甚為器重。最突出的就是對老將蒙驁,呂不韋執政的十多年中,蒙驁從不居功,不傲上,而是繼續帶兵為秦國爭城奪地,雖然已經年邁但威風不減當年。對元老毫無成見,也是呂不韋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呂不韋還認為,對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賞罰嚴明。賞罰要不憑關系親疏、個人好惡,而要考其實績,做到因功授爵,賞罰得當。盡管事實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賞罰嚴明,但提出這些主張,對整頓秦國吏治、增強國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呂不韋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惜才如金,不僅能善用人才,還會善待人才,才換來了人才對他的竭力盡忠。
人不敢欺和人不忍欺哪個更高明?顯然是后者。領導者讓員工害怕,遠沒有讓員工愛戴重要,而鬼谷子的弟子尉繚就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就是“愛故不二,威故不犯”。鬼谷子所言極是,只有那些和善的人才是心胸寬廣豁達之人,與這樣的人結交收獲的就是自身修養的提升,而那些尖酸刻薄、不可一世的人只能讓人覺得厭惡。
自古以來,妒賢嫉能的人總是成不了大氣候。魚兒瀟灑自如是水的功勞,上司的輝煌員工功不可沒,你身邊的人才就是你的最大財富,離開他們,你可能會一事無成,他們對于你的善待受之無愧。善待部下才能留住部下,沒有員工愿意在一個刻薄、冷酷的領導者底下做事,就算做也只是應付工作罷了,不會投入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所以,善用人才是必要的,善待人才亦是必要的。
【鬼谷子提醒我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要遵循善待人才的原則。和善待人是追尋成功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更是一種互動關系。只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從而獲得與他人的愉快合作。給別人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給自己一片明媚的天空 。曾經有人說過:“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就是善待他人的真正含義,只有真誠地對待別人,對方才會與你真誠合作。
歡迎光臨 中畫網 (http://www.nujv.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