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不懂裝懂,可怕的是裝著裝著連自己都信了,以為真的懂了,然后毫不謙虛,聽不見他人觀點,自顧自地以為,活得狹隘且自大。 ![]() 在求職節目《非你莫屬》中,活捉一個裝懂姑娘。
法學專業的小蔡剛畢業,上臺尋求法務助理的工作,憑著宜人的形象、談吐和臺風,一上場就獲得了好感。
進入正題后,主持人問她如何理解“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這句話。
小蔡毫不客氣、開口就答,“法律就是幫助弱勢方,和強勢方有一個基本的對等”。
人力資源專家緊急叫停,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起碼的認知。專家覺得法律生不該說出這樣的話,提醒小蔡要嚴謹。
主持人又拋出了一道情景題,“假如嘉賓上臺表演雙節棍而受傷,要告欄目組,請問我有沒有責任。”
小蔡又毫不客氣、開口就答,“如果你提醒過嘉賓有風險,要量力而為就沒責任,不提醒的話有40%的責任”。
嘉賓又聽不下去,“才剛提醒完你要嚴謹,你張嘴就說40%,這屬于無因管理,欄目組要對所有人的安全負責”。
經過兩輪下來,嘉賓、專家和主持人一致認為,小蔡專業不扎實,說話漏洞多,不適合做法務,建議她轉行。
在小蔡身上,自信的表述和不精的學藝所構筑的反差感,栩栩如生地符合了我心中對"裝懂"的定義:1是毫不謙虛;2是自以為懂。
看完這段,我有很多感觸點:
從裝懂者的角度,如果專業知識過硬的話,工資起點會高很多,如果謙虛承認不確定的話,給人印象更好,也可能獲得指教;
從明眼人的角度,當裝懂者侃侃而談時,懂理論、通實踐的人一眼就看穿你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習慣,揭不揭穿看人家心情;
從旁觀者的角度,不要被裝懂者自信的態度,唬人的數據,高深的字眼所震住,運用邏輯和知識去分析,不被牽著鼻子走。
作家馮唐聲討油膩青年,第一條就是:裝懂。
“不愿意認真學習,不能掘井及泉,只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張嘴就是名詞概念,再細問卻是一腦子漿糊。
暫時裝有快感,一直裝下去就會在最好的年齡錯過真正可以牛的機會。多學習,多研究,對真正熱愛之事,真正投入精力。”
被戳中痛處,與其急眼,不如反省。
我和身邊很多人,多為不同程度上的裝懂者。
接觸過一些追風口青年,談話內容高頻穿插“云大物移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開口“無人”,閉口“新零售”,愛用高級而唬人的概念詞匯,以標榜專業度。
結果往細一問,大部分連新詞都解釋不清楚,懂得還沒我多。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裝懂之人?首先就是做不到不懂就問也別裝懂。
有些人動不動就立人設,喜歡這個,擅長那個,畢業于名校,往來無白丁 ,拉高期待值后,又經不起細問。
我見過越懂的人越謙虛,發表看法之前,會帶句“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的前綴,配句“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的后綴。
中間的表述不賣弄,能通俗而準確地讓外行人聽得懂,讓內行人也挑不出錯。
而越不懂的人越自大,沒什么繽紛閱歷,卻大言不慚,感慨這就是人生;沒什么深入研究,卻不懂裝懂,覺得就這么回事,喜歡用肯定句+概念詞來虛張聲勢。
對于不懂的東西,侃侃而談簡直把自己不懂的事昭告天下,笑而不語還能暫時隱藏不懂的事實。
謙虛誠實地承認自己的不確定,比不懂裝懂強太多了,還能趁別人好為人師時,張開毛孔學習一番。
另外就是要養成弄懂的腦回路。
前段時間重聽《曉說》的番外篇,覺得太有必要二手轉述下高曉松的學習方法。
有人問他如何記住那么多信息的?他說一是喜歡,二是過臨界點。
做脫口秀是高曉松的事業高峰吧,但在這個高峰之前,他曾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挖過,總結過,思考過。
我覺得奔著精通去,這個特質特迷人。何以精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臻于至善。從來只有精通某一領域的“精英”,沒有到處懂皮毛的“廣英”。
不論是工作,或是愛好,你以前裝過的懂,經過時間累加的拉伸和變形,都是埋下的雷,變成貧乏膽怯和虛張聲勢。
別以為濫竽充數也是數,不懂裝懂也是懂,絕對不是這樣,別被裝懂給害了。
你現在吃過的虧,是以前裝過的懂!
![]() |
歡迎光臨 中畫網 (http://www.nujv.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