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說起青衣,愛看戲的人就會想到 《汾河灣》中的柳迎春,《鎖麟囊》中的薛湘靈,《大登殿》里的王寶釧,《鍘美案》里的 秦香蓮……

青衣,是舞臺上的成熟女子,她們行為端莊、氣質(zhì)典雅。然而,在這些藝術(shù)形象的背后,有一群女子,一種文化,一個時代,值得我們 慢慢探尋。

最早的青衣 源于民間。她們的一顰一笑,統(tǒng)統(tǒng)是 凡塵女子的表情,帶煙火氣,有人情味兒。經(jīng)過歷代文人、藝人們的發(fā)掘、提煉和演繹,一個整合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女子,終于走到臺前,咿咿呀呀,唱起 滿懷心事。

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風(fēng)月;女人看青衣,看的是歲月。這歲月里,有出嫁離家的苦、生兒育女的苦、柴米油鹽的苦、紅顏老去的苦,歸根到底,這是千百年來,積壓在女子 心底的苦。

王寶釧,一個戲劇中的人物,幾乎涵蓋了“青衣” 所有美好的品德。身為相府千金,她為了愛情,舍棄富貴。寒窯十八年,她忠貞不渝,苦苦等待 丈夫的歸來。當(dāng)薛平貴功成名就,夫妻團圓,她衣衫襤褸,掩面一“羞”,卻依然不失 尊嚴和優(yōu)雅。劇中的悲喜交織,讓唏噓不已的觀眾,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可憐,更看到了 一個女人的可敬。

青衣是美的。不像“花旦” 三月楊花,漫天飛灑;也不像“小旦” 憑著年輕,調(diào)皮任性。青衣的美,美在扮相,美在唱腔;更美在含蓄,美在風(fēng)情。乍看,她們?nèi)绫蒲C然不可侵,但骨子里 卻藏著深深的嫵媚。那是清幽的、不肯輕易示人的純美,那是堅忍的、歷盡磨難的靜美。

青衣的美,要花上時間,細細品味——桃李不言,卻有著綿長的情愫和繾綣的愁思。她們的戲,一半兒 演給臺下的觀眾看,一半兒 演給自己看。練功房里,她們無數(shù)次揣摩著鏡中的影子,體會著師父的教導(dǎo)。一個云手,蘭花微顫;幾步圓場,眼波流轉(zhuǎn)。這樣精雕細琢的女人,怎么會 不美呢?

“寂寞廣寒舒水袖,人間尤物是青衣。”鑼鼓聲中,舞臺 仿佛在歷史的背景中升起。臺上的女子 蓮步輕搖,暗香浮動,沒人知道 “她們”是從哪個朝代,姍姍 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