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老兵綜合網絡制作配樂

項羽寧愿在烏江自刎,也不愿搭船渡江; 屈原寧愿投汨羅江自殺,也不愿茍且偷生; 蘇武寧愿引佩刀自刺,也不愿負國; 元景皓寧愿被殺,也不愿改姓„„ 此之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原意是說寧愿做高貴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賤的瓦得以保全。后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自古以來,多少英雄烈士都是秉承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為保存節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之路。我想,他們的做法是否是最好的? 可是很多人都那些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惋惜。試想,假如項羽選擇搭船渡江,以后或許能夠東山在起;屈原選擇堅強生活,或許能夠被圣主任用,實現自己的**抱負;元景皓選擇改姓,他日再集聚人才,也許也能報仇。

可能你又會說,這只是“也許”,“也許”就是說不確定,不確定就是項羽不一定能夠“東山再起”,屈原不一定“被圣主任用”,元景皓不一定能“聚人才而報仇”。 是的,我只能說“也許”,然而誰又能說“一定”呢?然而死了的話就再也不可能有“也許”了,再也沒有機會了,死了還談什么機會呢?那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固然死得光榮,也有后人惋惜,也有后人來贊嘆,可是,我不贊同這種做法。難道在那些不該死的時候以死才能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完美的句號?

翻開歷史,也有很多人“不為玉碎,為瓦全”。司馬遷忍辱負重,茍且偷生,最后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后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最后的一代霸主;韓信接受“胯下之辱”,后成為一代名將„„ 我認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這種做法不理智,節操誠可貴,但生命可貴。生命若在,還怕沒有機會他日“東山再起”?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勇氣,難道就沒有“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的勇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