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成都市人民廣場正北的文殊院街。寺院始建于唐代,原名妙園塔寺,宋代改名叫信相寺,也是與大慈寺、寬窄巷子并列的成都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在明朝末年,信相寺曾毀于兵火,但寺內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竟然歷劫尚存。文殊院的由來,是因清朝康熙二十年,有位名叫慈篤的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文殊院里藏寶驚人的豐富,有梁代石刻佛像,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有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印度傳來的貝葉經、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和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御筆“空林”墨寶等。
在文殊院里,雕梁畫柱的殿堂掩映在綠樹青竹之間,香煙繚繞在紅墻碧瓦之上。寺院中到處可見善男信女們手捧香燭,虔誠的叩拜祈福,場面極其莊嚴肅穆。與繁忙而莊嚴的朝拜活動相對應的,是靜靜的矗立在寺院后面的“空林禪師圖書館”。這座特殊的圖書館,樓高三層,雄渾壯闊,令人一望即油然而生的那種震撼感覺。想象著那些緇衣芒鞋的僧眾在聚精會神的研究經典,對于佛教的博大精深便多了一些向往。 寺門前有一面色紅潤、身材魁梧的僧人,在幫助工作人員發送環保香給入寺的民眾,一位拿了香的老婆婆拿著50元錢要布施給哪位僧人,僧人搖手笑到:“我們是不收錢的”。相比那些在寺院外,穿著著僧裝到處招搖撞騙的人,笑聲干凈爽朗,灑脫出塵。
今時的文殊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圣地了,它包含了一個圍繞著宗教文化設立的一片文化景區。在寺院外,仍舊是古香古色的一大片仿古建筑,這里有“中國古玉博物館”和著名的文殊坊小吃街,還有各種與宗教、與文化相關的特色小店。在這里的小吃街里,囊括包括鐘水餃、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葉兒粑等了大部分的成都名小吃。 我們在這里一直逛到上午十點,才如愿以償的等到小吃街開門。匆匆把心目中的各種美味點了個遍,在露天的庭院了選了個座位,開始品嘗道地的川味傳說。應該說川味小吃是久負盛名的精致:鐘水餃中辣又微甜,與餡料中肉味的配合起來,是一種熱烈的香濃回味;賴湯圓是甜中幽香,單只那一碗湯汁,已經是稠亮的引人了,湯圓的餡料反而不用那么甜,只輕輕淡淡地,還原了那黑芝麻的濃郁,托著那濃郁味道散在空中;與之相對應的,龍抄手的濃湯也是潔白清亮的,雖然是用雞鴨等物熬制的奶白湯,卻絲毫不顯油膩,也無雞鴨的肉味在其中,就只是濃濃的那么一碗,潔白的湯汁中隱隱約約的浮出幾個抄手,如盛開在云端的藕色蓮花,安安靜靜卻又似萬語千言;擔擔面里大概加了芝麻、花生屑,濃郁的麻辣味道中,還有一些干果的脆香,香氣沖鼻而復雜。就這樣一種辣料,揉和了面條的勁道酥軟,讓人品味出軟中有脆,辣中又麻,油紅亮亮的面條上再綴上幾點青蔥,直如一件紅塵滴翠的玉雕,讓人垂涎欲滴又不忍下箸; 吃飽喝足,圍著文殊院的幾條街道往來穿梭。忽然,一陣清越的節奏吸引了我們。原來是一個出售非洲特色紀念品的小店里,店主人在悠揚的樂曲中,信手拍擊的非洲鼓。那鼓聲仿佛重申了青春跳躍的心情,于極快速的拍擊中清晰頓挫。在平緩的配樂聲中,反而激起了一種久違了的,野性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