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逸軒 于 2015-2-28 23:19 編輯
記得年輕時,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文中的農民帕霍姆為了買到盡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地走,因為買賣雙方約定從清晨到黃昏他走過的土地都將屬于他,帕霍姆為此拼盡全力,最終力竭而死。
這篇不長的小說如此結尾:“他的仆人撿起那把鐵锨,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么一小塊。”這一句有如晨鐘暮鼓,讓人心生無限感慨。
改革開放以來,整個中國**自上而下對財富的渴望近乎宗教般狂熱,然而“一切向錢看”的單一價值觀使得本該為人稱道的財富積累過程顯得那樣愚蠢短視。為了錢,可以無規則、無道德、無底線。而更可怕和令人絕望的是人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
財富成為一種導致人們難以獲得平靜的東西。而我們生活的現狀如何呢?貧者生怨,富者不安。一如古老傳說展現的那樣,瘋長的財富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想象中的東西:幸福、歸屬感和尊嚴。
我們不無悲觀地看到: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當下的中國,對財富有那樣強烈的向往;也沒有哪個國家像當下的中國,財富與幸福之間存在著如此大的對立。貧窮注定無法得到幸福,然而,認為有足夠多的錢便能幸福的觀點也被證明是南轅北轍。中國人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已成為一個十足的偽命題,我們已到了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幸福”這個命題的關口。
讓人欣慰的是,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角度開始加入這個思考,他們以各自的努力去破除之前“金錢萬能”留下的種種弊端。他們不再視金錢為第一準則,而是把它還原成覓得幸福的眾多途徑之一。 幸福不在于財富的多少,而在于財富的擁有者能否自覺節制欲望,不把過多的注意力浪費在錢上。而托爾斯泰則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些物質或精神富有的人總能為我們指出人生真正的幸福之道。一種健康合理的財富觀,需要**各階層不斷地努力,從而以寸進之功,破除積重之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