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到天數: 1428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鮮花( 0)  雞蛋( 0)
|
百家學說 所謂“百家”,是指學術思想界的眾多流派。這主要是因為商代學都在官府,是家庭的專學,學派就像家學,故以“家”相稱。在春秋諸侯爭雄的局面下,這些官府中的文化官員或周游四方,游說列國;或在民間興辦私學,講授并宣揚自己的主張,發表對**的看法;或著書立說,留名于青史。由于各派的主張不同,因而稱為“諸子百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還有兵、農、陰陽等百家九流。 1.儒家學說 儒家學說以孔孟為代表。所謂“儒”,最早是在奴隸主貴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樂禮儀的官員,在后來的**變動中,他們逐漸流落到民間。有的在諸侯家中掌管禮儀,成為“君子儒”;有的就成為替人辦理喪事祭禮的“小人儒”。由于這些人熟悉詩書禮樂,道德和學問都高于一般人,因而受到尊敬。孔子在世時,由于弟子眾多,影響大,“儒”就成了孔子弟子的專稱,孔子創立的學說因而就被稱為“儒學”。戰國時期,儒家分為八派,主張性善論的孟子學派與主張性惡論的茍子學派是最主要的兩派。儒學思想的重要范疇是“仁”、“禮”、“中庸”,其核心是仁學。所謂“仁者,愛人”,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彼此相愛。孔子的“愛人”是廣義上的,從小家之愛,到**的博愛。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愛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把自己想要得到的好處也給予別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另一方面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和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由“仁”的思想出發,提出了一整套以“禮”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仁”、“禮”結合,形成了仁禮一致的體系,并由此提出了一套修身達仁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觀念。由小愛到大愛,由愛自己到愛國家愛**,也就是《大學》中所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主張用道德教化的方法來治理國家,而不主張使用強權暴力。總之,無論是**理念還是道德修養,孔子的學說中都體現著鮮明的**和倫理色彩。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許多精辟的東西,直到今天仍有繼承的巨大價值。比如,他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等,都對今天的人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孔子的代表作是《論語》。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學大師,一生為捍衛孑L子的傳統精神而奔走呼號,成為剛直不阿、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仁”的學說,倡導“仁政”,反對暴政。孟子主張仁政的理論根據是“性善論”,反映出倫理本位的人本主義思想。孟子主張主觀精神的修養,提出要“養浩然之氣”,已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這令后世贊嘆。在“仁”學理論方面,孟子補充提出了“義”,“仁”是發自內心之愛,“義”是所以為人之道。在孔子“殺身成仁”思想的基礎上,孟子又提出了“舍生取義”的思想,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儒家的道德觀念。在**思想方面,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老百姓在國家**結構中的地位。總之,孟子的“性善論”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師是茍子,他盡管也強調“禮義”,但與孑L孟的出發點大不相同。孟子強調“性善論”,茍子強調“性惡論”,認為人的“善”是人為的表現,而不是人的本性。因為人性惡,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來幫助人為善,其方法之一是“修身”,二是“師法”,即通過教化。在**思想方面,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荀子主張強化君權。 總之,儒家講求人世,重視現實的**人生問題,強調人道而非天道。由于儒學能夠根據**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同時儒學由于重視教育并借助教育不斷傳播儒學思想,再加上儒學內容本身能夠適應后世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儒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世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影響最深遠、內容最豐富的思想流派。先秦儒家的經典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論語》、《孟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