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到天數: 1428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鮮花( 0)  雞蛋( 0)
|
本帖最后由 逸軒 于 2016-6-6 03:14 編輯
生活在如今這個喧囂的時代,物質享受、金錢崇拜、地位為尊、流行時尚以及諸多不盡如人意的現實,時時都困擾著我們。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著,被各種各樣的欲望包圍著,思想和情感被瓜分得七零八落,想找個地方一個人靜一靜,仿佛都成了一種奢望。
然而,對于一個想要保持清醒的靈魂來說,獨處是不可或缺的。獨處可以減輕我們的心靈負擔,教會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學會與自己相處,享受這份獨特的自在安然……總之,無論你以何種方式獨處,散步、爬山、讀書、聽歌、打坐……那一刻,你的整個人生支點都集中在你自己的身上。
作家周國平曾寫道:“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的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杰作之中,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完美溝通!
| |
叔本華也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美國作家梭羅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座木屋,過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一書。這本書便是梭羅在大自然中獨處的心得,此書處處流露出他對自然、對生命、對自由獨立的熱愛。有人說,這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可這本書卻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影響了億萬大眾的生命觀。
在梭羅看來,人不是為了**而活,也不是為了指導現代生活的歷史而活,人是為了其本性、為了人本身而活的。當然,這不是讓人學會自私,而是學會在獨處中省察自己的內心。而在我們周圍,有多少人能像梭羅一樣,放下塵世中的燈紅酒綠,放下生命中的榮華富貴,去安然地享受這份獨處的樂趣呢?
| |
我們身邊的現象可能更多應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精英人士,享受著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所謂時尚生活,去馬爾代夫度假,去深圳打高爾夫,去巴黎購物,去巴厘島潛水,去日本泡溫泉……這種享受帶來的結果,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消費掉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在這些人看來,這樣才叫享受生活。
只是當這些精英人士對金錢帶來的滿足感到茫然的時候,當他們周旋在人聲鼎沸的雞尾酒會、慈善晚會時,當他們流連在前呼后擁的高爾夫球場、**場俱樂部時,是否產生過這樣的想法:倘若現在是一個人,會怎樣?
事實上,一個人的戶外郊游,一個人享受下午的咖啡和陽光,看一本好書,這些獨立的時間,比那些奢華的享受更能愉悅我們的心靈。獨處的豐富與自由,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不需要有人作陪。我們可以思想,可以閑適,可以讓心靈自在安逸,可以讓靈魂四處飛揚。這一刻,無人打擾,無人嘮叨,心靈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思緒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靜寂,這樣的獨處,心中空無一物,不正是一種極樂嗎?
| |
獨處,是一種樸素的優雅,一種心靈的隨心所欲,如蘭開幽谷,孤芳自賞;如白云出岫,隨心隨性;如野鶴閑云,不為人留;如高僧禪坐,忘世忘憂;如流水飛瀑,在無人處,飛舞出自己的風采。人,也只有在獨處時,才最真實、最自由。卸下面具,放下所有的角色,來于自然,歸于自然。不必看人臉色,不必仰人鼻息,不必掩飾自己,不必恭維他人,就這樣純粹,就這樣自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