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第一個君主,他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圣賢帝王,是三皇五帝之一(三皇有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有黃帝、顓頊、堯、舜、禹)。大禹是黃帝的玄孫,他的父親名鯀(念gun)。相傳五帝時期,共工怒觸不周山,天下洪水泛濫,弄得民不聊生,堯在位時命令鯀去負責治水。比較多的說法是鯀采用筑堤封堵的方法治水,歷時九年卻沒有任何效果,結果鯀被堯斬殺。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續接替父親的未竟使命治水。禹帶領他的治水團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考察地理地形河道,在此基礎上他對父親的治水思路進行認真檢討,確定以疏導河川為主的治水思路。他帶領人們從西向東一路測量、規劃水道,逢山開山、遇洼筑堤,引導洪水一路向東流入大海。經過13年的努力終于治水成功,因為他的功績人們尊稱他為“大禹”。相傳大禹治水期間風餐露宿,不辭勞苦,常年的奔波連腳掌都走爛了。治水期間他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其中有一次他的孩子“啟”出生他都沒有進家門看一眼。

堯之后是舜,因為大禹治水有功,舜在位33年后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大禹,國號為夏。大禹在位10年后去世,他的兒子啟施展手段奪得天子之位,從此以后中國歷史上正式開啟了子承父業、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方式。大禹是上古時期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功績不但包括治水,他還發展生產,使人們安居樂業,同時他完成了國家的建設,推動了**的發展。

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對天下的地理、人文、物產了如指掌,他即位后按照山川地貌將天下重新規劃為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并鑄成九個大鼎象征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九鼎集中在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天下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從此九鼎一直流傳后世,成為天子的象征、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在羋月傳中秦王贏蕩自命力大無窮,試圖向周天子挑釁,結果舉鼎而亡,這里說的鼎就是這個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