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居鬧市的人們都是希望功成名就后,退居山野,畢竟鄉村有山有水,有樹有草有花,給人的感覺很舒適。那么如此,就有人認為住在鄉村的人是幸福快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會離開已經打下基礎的城市,來到鄉村居住,為什么呢? 我們再來看另一些原本就住在鄉野的居民,他們有漂亮的洋房,還有輛經濟小車,他們的確比以前快樂了,因為物質條件改善了許多,可是他們卻不幸福。為什么呢? 因為,現在農村人們都變了,以前單純樸實純良的眼神變成了洋溢光彩勢利功得甚至狂妄的得意,這不是**的**,可以說這是物質**的時步發展,只是精神層次需求提高了,表現在更高深層次。 那么,我們再說說那些功成名就的人為什么愿意回到鄉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可以贏得鄉民的尊重、理解、信任、接納。事實上也是如此的,家鄉的成功人士回來后,捐出巨資修葺道路,橋梁,投資農業發展經濟,帶動鄉民致富。這樣的人怎么能不受人尊敬呢?這樣的人被稱之為鄉賢。 于是,每一次聚會喝酒,村里的人收起了“勢利功得甚至狂妄”的心態,也許他們對別人或還如此,可是對于鄉賢那是真誠的尊重擁護,這是發自肺腑的。 鄉賢的財富足以讓他們的利益之心折服,而鄉賢的人格魅力胸懷就足以讓他們臣服。也許他們還不明白有錢為什么不好好享受,而要捐出來。 一人樂不如眾人樂,這句話我們小時候都是聽老師講過,可是有人事過幾十年,才真切的感受到這話的情感含義。 俗語講:高處不勝寒。人取得成就,站在了高處,雖說看的高遠,可是內心的孤苦寂寞只有自己體會,這種苦也許是經歷各種人生失意的內心掙扎的總和,也許是長期遠離故土的煎熬,總之,人生的輝煌掩蓋不了這種“寒”的侵蝕。 怎么辦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放平,與下面打成一片,幫助別人,與人同樂,方能化解這種“寒之苦”。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成功人士成為鄉賢的原因。 那些處于基層的鄉民,眼里不再是只有金錢利益了,他們從鄉賢身上學到了一種情懷,一種境界,這也是他們所能感受到的一種最貼切精神財富。 既然兩邊打通了,交流開始了,而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接納人的最本質的人際關系就出現了。物質世界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最自然的秉性有一段時間的迷失了,而鄉賢的出現,讓人們重拾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