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開頭這幾句,盡管沒啥生僻字,但其實挺難懂的。薇,也就是野豌豆苗,可以食用。作,是初生的意思。在這里,說的是野豌豆苗剛剛破土而出,長出了嫩芽。曰,是語氣助詞,沒實際意義。莫,念暮。因為這個字的結構是日落在了草叢下面,于是就有了日暮的意思,所以,古代莫字通暮。亦和止,在這里都是做語氣助詞來用的。所以,歲亦莫止,就是歲暮,也就是年終。這四句說的是啥意思呢?目前通行的翻譯版本是: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這其實就是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四句詩的意思。那么,應該如何理解呢?這幾句詩,如果去掉那些語氣助詞,剩下的幾個關鍵詞兒,就是:薇作,歸,歲莫。這其實是在反復念叨他們這一撥人出征服兵役的時間和上頭原定的返鄉時間。即薇菜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出的家門,要服役到歲暮,即年底的時候才能回家。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靡,無。靡室靡家,就是無家無室。這里的家室,主要是指老婆。玁狁,讀險允,指的是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西周時期稱玁狁,春秋時期稱北狄,戰國以后開始稱匈奴,大唐時期稱突厥。后來統稱北狄。一直都是北方地區最大的隱患。所以,古有“南蠻北狄”之說。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才將其徹底驅逐出中原,流落到中亞一帶。據說,土耳其人一直認為自己是突厥的后裔,土耳其的英文發音也跟突厥倆字的讀音類似。遑,是空閑的意思。不遑,就是沒有空閑。啟居,都是跪的意思,不同的是,啟,是跪的時候身板直挺挺的,屁股不跟腳后跟兒挨在一起。而居呢,就是跪的時候,屁股靠在腳后跟上。上古時代,就用這兩種跪的方式來休息。所以,啟居這倆字,在這里就表示安寧悠閑的生活。這兩種方式其實都挺累的,都不如坐著和躺下舒服,搞不懂古人咋回事兒。莫非,是因為當時距離從類人猿進化過來還不那么遠的緣故?這四句是說,自從出來服役以后,就過上了沒有老婆的單身漢生活,也沒有了往日那種正常的悠閑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玁狁的入侵。重復了兩遍玁狁之故,表現出對玁狁入侵的切齒痛恨。三觀特別正。對于為國應征出戰,則沒有一絲抱怨。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柔,是說豆苗已經由嫩芽長成了柔嫩的葉片。這其實是說,他們出來服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盡管,出來的時間并不算久,可已經就開始想家了。憂心烈烈,相當于憂心如焚。載饑載渴,是一個固定的句式,相當于又…又…。所以,載饑載渴,也就是又饑又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聘,是問候的意思。這里是說,由于沒有個固定駐扎的地方,也沒法找人捎個信問候一下家里,更不知道家里的情況。后面三句都是在解釋自己憂心如焚的原因:在外面服役,不僅缺吃少喝,生活非常艱苦,而且沒法跟家人聯系。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剛,古書里的解釋,是少而堅忍。按我的理解,應該指的是此時的薇菜已經枯干了,變硬了。歲亦陽止,是說時間已經到了十月份。古人認為,十月純陰無陽,為了討個吉利,就把十月稱為陽月。現代詩經名家程俊英認為,北方十月,薇菜已經凋零,所以,這里的陽月,應該是指農歷四月份。在中華書局出版的《詩經》里,則連解釋都沒有,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