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這樣一天天悄然遠去,帶走許多也留下許多,永無夢想之中的輪回。想來很多事物之所以珍貴或許只是因為一旦失去將永遠無法再次擁有,正如我們異常輕快美麗的童年和曾經(jīng)不染一絲風塵的真正的快樂。童年早已亙古,湮沒于回憶的洪流,而快樂依存,雖然在塵世的風沙侵蝕中已褪變得黯淡無味,不復往日誘人的光彩。
其實幸福只是一種有些遙遠的感覺,而快樂的色彩對于不同的心靈也常常迥異。禪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世間萬物的冷暖色調不過是因我們風情萬種的心靈而存在、而鮮活、甚或永久。幸福還是苦痛只是一種眼光相對于另一種眼光,快樂和哀傷只是兩個相鄰世界共有的邊緣地帶。于是眼光過于犀利可能會成為一種伴隨生命的錯誤,思想過于清醒則可能演變成一種骨子里的悲哀。眼光犀利的錯誤緣于深徹地觸摸到某些黑暗而倍感刺透心髓的異于常人的憂患,過于清醒的悲哀緣于無法同眾人同醉卻又刻骨悸痛于傾盡一生無力更改的結局和秉性。如人所言“哀莫大于心死”及“哀莫大于心不死”,只是一種思想的蛻變。
于是平淡對于壯烈雖泛泛無奇,清貧對于富足雖捉襟見肘,苦難挫折對于風順的坦途雖令人扼腕,但平淡、清貧和苦難挫折并非是所有人的悲傷和不幸。
或許很多東西真的是過于平常了,平常得在我們的日常意識里都沒有它存在的形態(tài),甚至偶或讓我們厭煩。譬如母親總是喋喋不休的勸告,譬如愛人勝似海水的牢騷,譬如兒子永無休止的我行我素。但是當你在一位久離家的朋友面前以此抱怨時,他定會異常認真地告訴你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擁有。于是功成名就是一些人的幸福,平淡、清貧和苦難挫折則可能成為另一些人的幸福。于是苦難的歷程在一些人眼中避之不及,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一種有價值的承負。
所以我們應該銘記,幸福和快樂不會因階級的不同而不同,只會因心靈的差異而差異。
所以,不要輕易放棄身邊已熟視無睹的存在,縱使你現(xiàn)在常常感到厭煩,因為那或許正是你今后的幸福所在,是失去后永遠無法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