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手臂酸痛禍根在頸椎
劉小姐是廣州天河某寫字樓的一名白領,日常工作主要是創作文案。半年前她隱約感覺右手臂麻木伴隨疼痛,開始以為是長期在辦公室冷風下不小心患上了風濕病,遵醫囑服用了不少中西藥調理,但均無明顯療效。最近,有人建議劉小姐去看看康復理療科。
不是看內科嗎?為什么要看康復理療?劉小姐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找到了相關專家。檢查過程中,醫生讓劉小姐做頭部的伸屈、側屈、轉頸活動,而當仰頭伸頸和轉頸的角度較大時,劉小姐明顯感覺自己右臂麻痛加重。經過檢查發現,劉小姐頸椎第5節向右后偏移,按壓該椎兩側,明顯感到疼痛。經拍攝頸椎X光片,證明患的是頸椎病而不是風濕病,屬神經根受損癥狀。經過在牽引下的正骨推拿法,醫生幫助劉小姐糾正了頸椎蛻變及并發的混合式關節錯位,并配合熱療、針刺療法。后來,劉小姐隨著頸部活動受限逐漸恢復正常,手臂疼痛麻木完全消失且活動恢復正常。
2、頸椎病也會使血壓升高
頸椎在勞損和受到外傷時,哪怕是輕微的損傷,都會在椎體邊緣出現出血、水腫,這些小血腫會逐漸骨化,形成骨刺。如突出的骨刺正好發生在神經根出口的部位,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受壓,就會產生一系列癥狀。因此患者出現的一系列看似與頸椎無關的癥狀,實質卻是頸椎病變使相應的神經受到刺激引起的。頸椎毛病可引發的典型疾患如下:吞咽不暢:食管的上端和第六頸椎相鄰,第六頸椎出現增生,就會壓迫和刺激食管,甚至造成食管周圍炎癥、水腫,從而在進食時產生異物感。血壓升高:當頸椎有錯位或增生時,會壓迫刺激鄰近的椎動脈或頸交感神經節,導致椎動脈痙攣,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引起血壓升高.腹脹便秘:一些頸椎病人因鄰近的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和損傷,感受會傳到大腦,有關的神經興奮性增強,受其支配的內臟器官胃腸道蠕動減慢,因而導致腹脹便秘。心動過速:頸椎病引發心臟不適,主要是第四神經根受到頸椎骨質增生的刺激而產生。這與頸部位置的突然改變有關。
3、頸神經受損可引發頸肩手臂不適
神經根型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臨床類型。由于頸椎的關節錯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而造成了骨壓迫或刺激,傷及神經或血管,從而使這些神經或血管所支配的筋、肉、皮膚出現痛麻。這種頸椎病以神經癥狀為主,會在頸神經分布的頭部或上肢某部位,出現固定性、頑固性、位置很深的疼痛,患者會感到麻痛、刺痛、鈍痛、觸痛或燒灼般的痛感,或麻木乏力、易倦怠等。為什么有些患者只是頭痛或手臂某處痛,而頸不痛?這是頸神經有不同分工之故。頸神經的前支分布到頭和上肢,后支分布在頸背。當只有頸神經的前支受損,而后支無損時,頸就不會痛。
如何判斷手臂、肩部酸痛是否跟頸椎有關?如果頸部處于不同的姿勢時,發現酸痛程度加重或減輕,此時可以考慮讓醫生拍攝X光頸椎照片。不少頸椎病慢性患者往往并無頸痛不適,所以很容易被誤診。若發現只有手臂出現一處或多處疼痛、酸軟、麻木,在疼痛局部用過治療“風濕”的療法(如服中西藥、物理治療、局部擦止痛油等)均無效,但按頸椎病做自我檢查,同時經過頸椎病的自我治療卻有效,即可初步判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慢性頸椎損傷怎么防?
長期保持低頭的狀態,令頸部后面的肌肉疲勞過度,就會將重力全部壓在頸椎上。時間一久,將造成頸椎間盤突出,引發頸椎病。一些人因職業要求長期低頭或仰頭,很容易造成慢性勞損.其中,慢性損傷是引起頸椎病的一大原因,但因為其發作較慢,往往不受關注。因此,要預防頸椎病,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從日常的生活細節入手,避免頸部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從而保護頸椎。
預防一: 工作每間隔1小時旋轉頸部一會兒
人體頸部的神經受壓有一定周期,一般來說1小時左右為周期極限,因此,如果職業上要求長時間低頭、仰頭或進行其他動作時,要注意在1個小時左右休息一下,放松頸部,以避免頸部的超負荷工作。此時可讓頸部回復放松的狀態,并慢慢旋轉頸部。
預防二: 升高或降低座椅以調整合適體位
工作上需長時間面對電腦或伏案寫稿的財會、編校、打字、文秘等職業的工作人員,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易發生頸椎病。 專家指出,坐姿應盡量自然,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曲線。一般辦公室座椅可通過升高或降低以與桌面電腦達到合適位置,從而讓頸部不太累,建議最好平視或稍微俯視電腦,避免仰視電腦,否則脖子非常容易疲勞。
預防三: 枕頭最好適應頸椎生理曲度
睡覺時用的枕頭高低也會影響頸椎。枕頭過低,頭頸勢必過度后仰,使頸椎體前方的肌肉和韌帶過度緊張,時間長了會出現疲勞,甚至引起慢性損傷;如果枕頭太高,容易引起頸部肌肉、韌帶等部位變形,造成頸椎后方的肌群與韌帶勞損。
枕頭應以個人生理位為佳,一般來說枕頭厚度適中,不宜過高,寬度應達肩部,使頸椎能夠承受,得到充分休息。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中間低,兩端高的形狀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