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韓愈
韓愈是河南南陽(今河南盂縣)人,祖籍昌黎,人稱昌黎先生,著作有《韓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韓愈所處的唐中后朝,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于學師。為了扭轉“不以師傳為榮而以求師為恥”的輕師道的粗俗風氣,韓愈多次擔任教育官職,提出不少教育主張。韓愈的《師說》是一篇闡述“師道”的經典傳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韓愈的教學思想。透過《師說》,我們可以對韓愈的教學目的觀、教學內容觀、學習觀、教師觀及師生觀等教學思想進行分析與論述。可以說韓愈為后世的教師明確了教師的職能所在。
非著名學生:李蟠
No.4 荀子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早年曾游學于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在著名的《勸學》中,他集中論述了關于學習的見解,強調“學”的重要性。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著名學生:蒙恬、李斯、韓非
No.3 鬼谷子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清溪隱居著一位世外奇人,據說他一生只下過一次山。此人雖然終年在深山峽谷之中采藥修道,未曾直接涉足紅塵半步,看似超然于世外,但他卻對山下的世事了若指掌。
他足不出戶,但他卻有能力把天下運籌于深山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他舉手抬足,足可驚天動地,并培養出了四個牛氣沖天的學生。假如沒有這位名師和他的四位高徒的精彩表演,春秋戰國的歷史將會黯然失色,諸子百家的爭鳴也會索然乏味!
這位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谷子,他原名王詡,號玄嶶子,他是橫跨多學科多門派的曠世奇才。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兵圣,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王禪師。
著名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No.2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出身于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后率弟子周游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如果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毫不為過。
孔子被視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奠基者,也是中國教師的鼻祖,成語“至圣先師”舊時特指孔子。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還專門為孔子制“至圣先師”石碑,以示對孔子教育功業的尊崇。
著名學生:七十二賢
No.1 7歲小屁孩兒項橐(tu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那么,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圣人有老師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兩部史籍為證,一是《三字經》中的“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另一個是《戰國策》中記載的“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于茲矣!”項橐是何許人?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怎么能讓圣人孔子拜他為師呢?
孔子在魯國講學時,第一次遇到了項橐。當時,項橐在馬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里面用薄石板蓋了間小屋。項橐玩得正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一輛馬車,上面坐著孔子,后面跟著一些弟子。駕車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嘴里不斷地喊:“駕!駕!”猛然看見項橐蹲在馬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下車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制止。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怎么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 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最后,孔子他們只好繞“城”而過。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跟弟子去找項橐。這時,有群鵝掌池塘嘎嘎叫著戲水。 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么這么大?”孔子說:“因為他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青蛙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支支語語了。項橐誠懇的說: “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論鋼常,是無所不知道圣人,怎么這些事不給我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孔子拜師7歲小孩的故事迅速流傳開來,各國諸侯都想找到項橐為其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吳國武士在爭奪中看劫持不成,遂將項橐刺死。項橐死后,后世尊項橐為“圣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