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 蒙 豐 碑
賀1986年創立沂蒙畫派創始人、學院藝術大家劉陽先生
從藝近50年、創立沂蒙畫派30年
沂蒙畫派研究
今年是1986年創立沂蒙畫派創始人、學院藝術大家劉陽先生,從藝近50年、創立沂蒙畫派30年。
就劉陽先生開創的沂蒙畫派,與劉陽先生在山水、人物、花鳥、書法、油畫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思想與技巧體系,可以研究總結歸納出以下幾方面:
一、30年創立中國唯一的沂蒙畫派
綜觀中國千年繪畫史,歷代山水畫大家輩出,大都是以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的城鄉向四周擴散,并以地域不同形成山水畫的“南北分宗”,一般意義上:南宗山水與花鳥、人物、書法,形成了強調文化氣息,重筆的變化、水墨韻味兒與造型的趣味,靈秀、工巧、精致的體系,多帶有文人式的閑散、隨意、趣味與清高;北宗山水則過于凝重、舒曠、渾厚,甚至刻板。“南宗”所涵蓋表現的范圍比北方要廣,江南江浙、安徽一帶以水鄉、黃山,為主要表現對象——古代有宋、元、明、清,山水畫大家很多,現代有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吳冠中、曾宓;川蜀一帶——近有黃賓虹、陳子莊、李可染;兩廣一帶——近有嶺南畫派、李可染。北宗山水大都圍繞黃河上下;太行山一帶——古有唐、宋、五代李唐,近有賈又福;黃土高原一帶——近有長安畫派。而北方其他地域山水,則因交通與經濟及觀念等諸多原因,歷代少有畫家涉足,所畫也只是零散的一些如見聞般的記錄,未能像如上述區域,常為歷代畫家所表現的那樣頻繁與豐富,這里面除了有歷史、**、經濟、文化、交通、氣候、民族的原因外,主要是受幾千年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觀念所左右——雖有工筆、青綠、寫意(逸筆)之稱與表現方法,但所描繪的物象,始終“被具象化”,“具象”始終是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評價標準。就連過去成為“教科”、“范本”的歷代畫家總結出的山水畫的各種皴法技巧,也是以南宗山水物象、技巧規律為主提煉出的。
現代美術、繪畫,黃賓虹、李可染不僅在表現山水的地域上跨度很大,技巧也更加多樣豐富,但他們仍然是以表現江南的山水為主。直至賈又福表現太行山的北宗山水畫,才在造型、構成、筆墨、用色方面,異軍突起。
另外以前表現齊魯山水風情的繪畫,大多照搬、套用、復制印刷版《芥子園》的技法,與當代南京錢松巖、宋文治的方法,畫北方山水,而不是根據自然物象、形態,探索適合、契合的方法,并沒有形成與齊魯自然山水、風景相契合的技法。
在劉陽先生自1986年至今扎根沂蒙、創沂蒙畫派之前,表現沂蒙山題材仍是空白。
臨沂所轄3區9縣沂蒙山,多丘陵,平緩、平實,少有起伏跌宕,又因地處北方,氣候干燥、植物種類少,似乎缺少中國畫中“六法”所說的氣勢與氣韻,故而很難表現。是什么吸引了生長在北京的劉陽先生,自1986年至今赴沂蒙層層挖掘、創作并形成了既具傳統繪畫“勢”、“韻”、“境”及筆墨的特點,又具現代文化意識、思想、造型、光色的視覺沖擊力極強的沂蒙山水呢?
用獨特的視角、語言與歷史現實對話:劉陽先生的沂蒙山水畫風,之所以在當今畫壇獨樹一幟,首先,劉陽先生摒棄不適合表現沂蒙山的古人、前人、今人技法與書本,也不只在表面上根據寫生或照片翻版現實,而是用他獨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涵養,及他多年潛心研究東西方古今繪畫技巧與理論,在比較中,探索、提煉、總結,把握住了繪畫的造型、構成規律,并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多維技巧體系。并結合他的規律化的超前思維、思想方式,與沂蒙精神對話,將思想、文化融入其中,再從沂蒙的山水表象中,提取出更深層次及與山水共生的沂蒙人的生存狀態、價值觀,從而形成某種觀念,再通過視覺化的造型、構成,及筆、光、色規律,創造而不是復制出,一幅幅讓人無法尋找對照,卻讓人可以體味,一看便入目難忘的沂蒙山水風情物態。
劉陽先生的沂蒙山水畫,幾十年中從未出現過反復,這就印證了他將自己融入沂蒙的物我兩忘境界,畫中才有那樣深刻的思想內涵——平中見奇、靜中寓動,渾厚豪放中多有為生存尋找樂趣的情調。造型、變形夸張,山、水、云、樹、石、人、羊莫不如此,生動渾厚,用筆、用墨、用色深沉老道,又極富情趣,一層層反復積淀,結合光影,極大膽地使用超乎尋常的色彩構成,或交叉、或重疊、或分散,畫中的物象與精神,不拘于畫幅的限定,似有游離于畫外的言不盡的感覺。
劉陽先生的沂蒙山水,與他的江南、湘西、云貴青藏高原等大系列,及人物、花鳥、動物、書法、篆刻一樣,并不是為了寫而寫,畫而畫,也決非傳統文人的玩筆墨概念。也許正是他的這種思想境界,與體系化規律化的技巧,才真正奠定了他的藝術的地位,而這一切,也恰恰為深處山海之間默默的沂蒙,樹了一個大而寧靜、深厚而質樸的形象。至今,人們提到山東便會想到巍巍泰山與沂蒙,劉陽先生的歷史貢獻正在于此。同樣提到沂蒙,人們也更會推崇劉陽先生開創的沂蒙畫派。
二、劉陽先生藝術思想、技巧體系內涵
劉陽先生創立的沂蒙畫派,究竟蘊含了哪些藝術思想與技巧因素?這就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1)1987年香港陳余生等先生,根據劉陽先生中國畫、書法、篆刻、水彩、油畫、版畫特征,歸納出劉陽先生藝術思想、技巧體系:浪漫的敏感、現實的哲理、象征的朦朧、荒誕的解構。
(2)劉陽先生始終堅持,繪畫藝術應當首先具備歷史文化內涵。從歷史的角度說:中國畫有千年發展史與完整技巧體系,任何試圖割裂與打破歷史的做法都是違背規律的,因為中國的繪畫經歷朝歷代始終在改變,那么如何正確面對歷史,決不能盲目、低能的抄襲特有的藝術模式。文字、繪畫的產生與發展,如同種族的延續與歷史的沿革,以歷史、前人為參照,只有在藝術思想與技巧上不斷發展創造,融和現代西方先進的藝術文化觀念,不斷變革、創新藝術表現技巧,才能豐富中國畫特有的中國特色。從文化的角度說: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一切藝術元素,都是畫家對**、人及事物各種生存規律、道德責任、價值觀念及所涉及的人類文明進步的探索。
(3)劉陽先生重新界定了以往中國畫的概念,他沒有將中國畫分科的山水、人物、花鳥,人為割裂開來,作為概念與技巧的不同來看待,不是被動地在山水、花鳥、人物畫中用技巧去套概念,用概念去捆技巧,而是主動地選擇將山水、人物,花鳥的客觀存在的物象載體,互融、共生,通過體味、提煉,完成并豐富中國畫在分科上的界定。自然而然的將所含的山水、花鳥、人物、動物,集中地反映他每一幅不同主題、技巧的作品中。
(4)從具體的構成、造型、筆墨技巧而言:劉陽先生沂蒙畫風的作品,大都是取沂蒙的局部,加以放大、補充、去蕪取精。山、水、樹、石、人物均以剛柔相濟的線條勾出,造型圓潤渾厚而夸張,有接近自然姿態與傳統中國畫中的勾勒、皴擦渲染,有近乎符號化的幾何平涂、組合、穿插與覆蓋,大膽使用墨與色的對比與融合,以各種色彩傾向的灰色為基調,在黑、白、灰的極端化色彩構成中,結合物象自身與藝術構成規律,重新創造出他心目中、印象中的沂蒙,使中國畫在形、墨、色的基礎上,融進光、影點、線、面的強化作用。同樣,在江南、湘西等系列作品中,更多的將水墨幻化到極致。
早在80年代,徐放先生在為劉陽先生所寫的文章中,將劉陽先生綜合藝術技巧進行了歸納:“劉陽全面,得先說他的詩。記得我曾在出版發行的劉陽《荒誕世紀》個人詩集,為他所作的詩序文中,這樣評價他的詩思、詩體、詩構:
劉陽的詩流露出一種波德萊爾式的“惡之花”的苦難的震顫,是夢囈,又不僅僅是夢囈。它不僅僅是對丑惡的厭惡感的宣泄,多少夾雜著東方人骨子里,所特有的憂患精神和道德審判意識,與他自己的責任感。劉陽之所以將自己的詩定位于“荒誕”,恐怕是對現時代人的尊嚴的喪失、人格的異化,及對非理性現實存在的揭露譏諷,表現出人對自由價值及人性溫暖的向往與追尋,同時也是與劉陽繪畫作品的風格相統一的。
與詩最貼近的是劉陽的書法,除具有上述同樣對古老文字藝術的關注外,屬于劉陽自己風格的書思、書體、書構,更多的是對傳統與古典的文字形式所折射文化內涵的本質的反思,劉陽雖深研大篆、魏碑,黃庭堅、黃道周、王鐸、傅山、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于右任、毛澤東、張大千、來楚生、王遽常諸書體,卻不為歷史的豐厚而沉重。在遍覽古今書史書論之后,劉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化的教學及創作理論。同時作為書法的探索與創作者,劉陽已將五千年文字藝術中的篆、隸、楷、行諸書體,有機地提煉、融合成為劉陽自己的風格——以線條文字結構變化見長的、荒誕意味的文字書寫意念、視覺技巧的解構與重組。
劉陽的繪畫與他的詩文、書法相比,畫思、畫體、畫構要平和現實得多,象征的朦朧、浪漫的敏感、現實的哲理意味更濃,這可從他幾十年確立的“沂蒙畫派”與藝術論中窺見一斑。劉陽的山水畫,在選擇了以沂蒙山為表現介質之前,偏愛董源、巨然、范寬、王蒙、倪云林、沈周、石濤、龔賢、黃賓虹、李可染、賈又福作品及精神的他,已將濃厚蒼茫、深邃作為視覺表現方向,在讀大學時,劉陽已不滿足描摹自古人與自然,常將搜集的多種材質、肌理不同的石塊,置于有沙有水的盆景盤中,尋找自然與理想中的山水規律。在選擇了沂蒙為載體并創立沂蒙畫派之后,劉陽的山水畫更是憑直覺而觀,嚴謹構成,大膽運用各種筆墨色彩技巧,用風格化了的現實、浪漫、象征、荒誕手法,注重表現現實的內涵,將人性的主題深化到用互融的筆墨、共同的肌理、多變的結構的畫面表現上。
劉陽的花鳥、動物畫,則經歷了幾個時期,深受任伯年、齊白石、劉奎齡、劉繼卣作品影響的他,由追求輕松變形到工細構成,再到符號化提煉,仍是現實、浪漫、象征、荒誕的展開,充分發揮了中國畫工具材料的特質,同時也展示了花鳥畫作為實驗性最大的發揮余地。
劉陽的人物畫,注重線條運用。人物造型極亦或嚴謹、亦或夸張。喜愛陳洪綬、任伯年作品的他,善于充分運用歷史,將他原有的扎實的人物結構基礎,與歷代大師的藝術精神、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規律化的構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劉陽曾嘗試將人體與山水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人體山水畫”,這是劉陽將人與自然的規律化的典型努力。
除中國畫外,劉陽繪畫的全面性還表現在油畫,版畫、雕塑的思想、個性化技巧上,一直熱衷于音樂與色彩畫的他,對波提切利、倫勃朗、畢加索、馬蒂斯、莫迪里阿尼、達利等人的藝術思想、精神及技巧深研多年,一直以畢加索的“變化中求生存”的格言,作為他自己不斷變化發展的鏡子,即使在寫實的作品中也大量融入了現實、浪漫、象征、荒誕的結構、光影、色彩關系,強調用色彩造型的規律與創造性本質,并融入中國畫的造型、透視、寫意及概括與對比”。
劉陽先生歷經30年創立的沂蒙畫派所形成的影響,不僅僅是藝術現象,正如歷代山水畫大家們,所作出的努力一樣,既豐富了中國畫在技巧上的表現形式,又在題材上拓展出了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藝術思想、技巧體系。
三、劉陽先生藝術體系與沂蒙系列山水作品的特色
劉陽先生30年沂蒙山水作品大系列作品特色:
1、
水墨系列:中國傳統水墨畫,最大的問題是,對物象結構研究不足,過分強調“寫意”的不求甚解,及所謂“空靈”的留白,以至于導致以“筆”、“墨”,掩蓋對結構把握的欠缺,看似云、水之氣鋪天蓋地,卻流于空泛、輕薄。用筆的能力與程度,決定了水墨的趣味與效果。劉陽先生在繼承吸收龔賢、黃賓虹、李可染的層層積染的基礎上,更加靈活的用水用墨,達到匠心與天成有機融合的
境界。
2、
色彩系列:中國畫對色彩的理解有些過于極端,要么以中國畫工具材料的宣紙、水墨是特色、認為“水墨”是中國畫的“魂”,對色彩加以排斥;要么在對色彩關系、科學規律、色調,及用色彩造型缺乏了解、研究,只知物象的“固有色”,或是盲目照搬西方水彩、水粉、油畫色彩的使用。亂用色彩,導致臟、亂、膩、花。劉陽先生長期堅持每一幅作品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保持作品的通透、潔凈、清爽。從而達到表現四季、晨昏、陰晴與光、色的最佳效果。
3、
光影系列:光影引入中國畫,是受近現代西方繪畫、攝影影響。光是造型的基本手段,沒有光,黑黢黢一片,不可能有物象外形形象。對光影的理解,始終處在“一點光源”的被動與教條的之中。其實好的攝影作品,恰恰是通過對主光源、反光、環境影響等光的發現與使用,達到最佳效果。光,不僅塑造了物象的外形,也塑造并影響物象的色彩。所以在劉陽先生作品中,會有很多種光的形式出現:或一片天光穿透云層直泄而下、或如舞臺一束光線斜射而出、或受陽光、環境影響的彩色霧靄蘊韻無限……
4、
抽象化符號系列:中國繪畫從宋代文人藝術,到明、清的寫意與意象畫,及西方現代藝術,包括符號化抽象藝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看不懂意象、抽象藝術。所謂“抽象”藝術的規律,不外乎是:要么取物象局部;要么將物象結構、形象、水彩變形;要么重新加減組合與重疊……。劉陽先生作品的抽象與符號化,包括:A通過比例、透視變化,將物象重新變形;B根據作品需要,人為改變與調整色彩;C通過設計方向、動態、空間及筆墨、光影、色彩,重新組合物象關系,并預留出欣賞空間。
四、從藝50載多方面成就
劉陽先生5歲從家學,在外公指導下讀帖、執筆學習書法;小學時從表舅軍隊**部同學學習素描、油畫、水墨人物畫,同時被學校舉薦少年宮學習。中學繪畫師從胡毅人、劉繼卣先生學習花鳥、動物畫;高中畢業師從滕再傳先生學習工筆人物畫;中央美院讀大學時,人物畫師從盧沉、周思聰、蔣采蘋先生,山水畫師從賈又福先生,書法篆刻師從沈鵬、康殷先生,同時跨系研修油畫、版畫、雕塑。為創新與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全方位的基礎與功底。
多年長期得到:溥杰、陳立夫、程思遠、于光遠、廖靜文、胡潔青、潘素、李瑛、古元、李樺、劉開渠、黃胄、舒乙、馮驥才、錢紹武、張仃、王伯敏、啟功、王學仲、劉江、王冬齡、徐放、雁翼、豐一吟、謝國良、方祖岐、陳國令、張揚、高占祥、郭子緒、陳余生、彥涵、傅嘉儀、沈希誠、穆家麒、張道誠、魏學東、鐘鴻、王裕晏、程大利、李隆、劉大為、顏振奮、李曉雨、羅揚、杜哲森、黃潤華、包于國、賈又福、李少文、田黎明、盧延光、劉金濤、左漢橋、高名潞、劉曦林、包立民、朱守道、張道國、于水、王國之、李仁(韓國)、姜孝鎮(韓國)、方然(新加坡)、金筑(**)、延宏、郁方、劉道廣、劉偉東、王時中、王廷琦、劉開云、石仁勇、莫道宏、王裕晏、王全博、劉慧嵐、劉玉祥、朱紹陽、高明、孫立卿等師、友的關懷支持。
學友:徐冰、方力均、劉曉東、喻紅、盧禹舜、楊茂源、劉永剛、王玉平、申玲、呂勝中、劉士和、洪浩等,皆是當今中國畫壇先鋒、引領者、棟梁。
1986年劉陽先生赴山東沂蒙創作,開創沂蒙畫派。并于河北、河南、內蒙、東北、山、陝、西北寫生、創作
1987年北京音樂廳畫廊舉辦個人畫展;香港陳余生等先生,就劉陽先生藝術思想、技巧歸納為“現實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朧、荒誕的解構”
1988年北京榮寶齋出版《劉陽畫集》;油畫作品參展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大展”;多家報刊邀請劉陽先生開設專欄,談當代書畫革新、創新。后從事新聞工作。
1990年應山東臨沂市政府之邀,于臨沂市展覽館舉辦畫展,經當時在臨沂掛職的中央辦公廳機關黨組書記、辦公廳人事局副局長沈永社先生提議,正式對外宣布沂蒙畫派形成,《科技日報》就沂蒙畫派創立,發布首篇劉陽先生專訪。
1993年出版《中國現代書印學史》《中國動物畫技法大全》
1994年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院校授課、教學;出版《漫話中國歷史名人名著卡通系列叢書》。與國家質量萬里行負責人艾豐先生,合力推出“中國品牌系統工程”報道,推廣品牌與質量。
1997年出版《大學美術》《劉陽藝術論》《劉陽書法篆刻集》;
1998年出版《沂蒙情劉陽畫集》《劉陽花鳥人物畫集》《劉陽書法篆刻集》
2000年在不斷完善沂蒙畫派的同時,深入、拓展蘇、浙、皖、徽州、贛、湘、鄂、川、粵、云貴青藏高原創作
2001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紀沂蒙.劉陽畫展”(國家文化部文化市場中心、山東省文化廳主辦)
2002年出版《個人家庭成功經營策略》(上下)《名人百家相》
2005年出版《中國品牌之道》(大中型企業管理者參考教材)
2008年出版《江南發現劉陽畫集》(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0年出版《中國名家精品劉陽畫集》(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1年出版《大美院 大美術四家山水畫集》賈又福、陳平、劉陽、龍瑞(天津美術出版社)
2012年出版《2012劉陽畫集》(青島半島都市報)
2013年皈依星云大師,號“普輝”居士
至2015年劉陽先生已出版個人著作幾十部。應邀在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及捐贈五十多次,
20世紀
1987年1、1987年(北京音樂廳畫廊)
1989年2、1989年(北京民族飯店)
1990年3、1990年(浙江紹興嵊州市文聯主辦)4、1990年(山東臨沂展覽館、市文化局、市文聯主辦)5、1990年(北京亞洲大酒店)
1992年6、1992年(北京畫店)
1998年7、1998年(江蘇連云港博物館主辦)8、1998年(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館)
1999年9、1999年(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社科院、廣州畫院主辦)10、1999年(山東煙臺美術博物館、市文化局、市文聯主辦)
21世紀
2000年11、12、13、2000年(山東日照市美協、市文化局、市文聯、市博物館主辦);14、2000年(廣東廣州古今藝術品拍賣公司)15、2000年(北京畫店)
2001年16、2001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市場發展中心、山東省文化廳主辦)17、2001年(山東滕州市文化局、市文聯、王學仲藝術館主辦)
2003年18、2003年(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2006年19、2006年(拍賣公司等專題拍賣)
2007年20、2007年(湖南常德市博物館、市文化局、市文聯主辦)21、2007年(江蘇連云港市博物館主辦)22、2007年(江蘇南京傅抱石紀念館主辦)23、2007年(江蘇蘇州市美術館、市文化局、市電視臺、市報社、市工藝美院主辦)24、2007年(浙江桐鄉豐子愷故居、市文化局主辦)25、2007年(浙江嘉興美術館、市書畫院主辦)26、2007年(江蘇無錫市圖書館主辦)27、2007年(神鳥文化藝術傳播公司、棲云閣畫廊)
2008年28、2008年(連云港市團市委、市文聯、市收藏家協會、江蘇省拍賣總行連云港分公司主辦為“希望工程”捐助專題畫展、專場拍賣。連云港電視臺制作、播放參評中央電視臺電視專題片《水墨.歌者沂蒙畫派創始人劉陽》及專為劉陽先生創作的由劉陽先生自己演唱的歌曲)29、2008年(長沙湖南大學圖書館)30、2008年(廣西桂林市圖書館)31、2008年(江西九江市基金會)32、2008年(海口海南大學圖書館)33、2008年(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34、2008年(合肥安徽省慈善總會)35、2008年(江蘇南京殘疾人聯合會、基金會)36、2008年(南京江蘇省慈善總會)37、2008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38、2008年(南昌江西省圖書館)39、2008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40、2008年(重慶慈善總會)41、2008年(江蘇宜興市文化局、市文聯、市美術館、徐悲鴻大師紀念館、研究會主辦)42、2008年(浙江平湖市文化局、市文聯、李叔同<弘一大師>紀念館主辦)
2009年43、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主辦)44、2009年(浙江海寧市文化局、市文聯、藝術館主辦)45、2009年(杭州唐云藝術館主辦)46、2009年(浙江新昌文聯、美術館主辦)47、2009年(浙江嵊州大豐堂主辦)
2010年48、2010年(山東威海市文化局、市文聯、市圖書館主辦)49、2010年(山東青島市文化廣播電視臺出版局、市美協、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青島美術館、博物館主辦)
2011年50、2011年(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圖書館主辦)
2013年51、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主辦)52、2013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主辦)
2014年53、2014年(浙江桐鄉市文化局、桐鄉市博物館錢君匋藝術館主辦)
各地、各省市電視臺、與各種媒體新聞報道、采訪之外,為劉陽先生拍播的電視專題片包括:2000年山東日照市電視臺拍播(日照市政府邀請劉陽先生6-8月在日照創作,并在日照市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2001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拍播(山東省文化廳主辦,北京中國美術館“世紀沂蒙.劉陽畫展”)2008年江蘇連云港電視臺拍播(連云港博物館“劉陽畫展”)及眾多公益活動。
作品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及國內外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大學收藏。
五、30年藝術創新
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進步,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網絡,都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創新是有前提的:即必須A具備廣博的文化學養、綜合素質;B寬闊的視野;C思想的高度與深度;D相當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E自然、**、對事物特性、規律的把握;F精湛的技巧、技能;G精細精密的制造與質量; H提升、促進**、文明進步的程度及改變影響思維、行為方式的價值與貢獻;I時間歷史的檢驗……缺一不可。創新規律的發現、歸納、提煉,創新是延續的基礎。從劉陽先生1986年創立的沂蒙畫派與沂蒙畫風,可以一目了然。
中國畫與西方水彩、油畫的畫種界限區別,是長期以來困擾中國藝術拓展的所在。其實只是于材料工具的稍有不同。中國畫、水彩都是用紙與水質顏料,以水調和,不易覆蓋;筆則是錐形毛筆。最大的區別是:紙與墨。中國畫寫意畫用吸水性強的生宣紙,工筆畫用的熟宣紙不吸水。水彩紙不吸水;中國畫尤其是寫意畫、水墨畫,多以單色墨,為主要表現手段。
中國畫與油畫材料差別,油畫用布、板等耐油材料,顏色則是油質顏料,用油調和,可以反復覆蓋。筆則是扁形平頭筆。材料的差別,導致創作程序有別、作品的肌理、質感不同。中國畫因材料特性,決定了不可能反復修改,在準確表達的前提下,還要畫出筆墨的趣味。
以上材料差別,導致技法差異。中國畫用線造型,水墨平涂為主,用色相對較少、且比較單一。西方水彩、油畫多用點、面造型,多用科學的透視、比例、色彩、光影。形成了中西方并行的藝術觀念與模式。千年中國畫,歷朝歷代大家與經典作品無數,宗教與記錄史實的嚴肅題材作品之外,其他山水、人物、花鳥作品,因為絹本材料的局限,存在:過多的折射封建國民性與價值觀;對文學的依賴與詮釋;審美與技巧的趨同性;作坊、師傅帶徒弟式的狹隘的個人、區域性、書本觀念、技法傳承;寓教于喻與過多的自我感覺、自我表現。很多作品,千篇一律的線條、水墨,二維平涂式透視(散點)、造型比例(缺乏科學、解剖學對物象結構的了解),缺乏對色彩、光影規律的研究與表現,沉重、刻板有余,豐厚、輕松、情趣、幽默不足。隨造紙術出現與宣紙使用,所以才有宋代以后文人對題材、筆墨情趣的提倡、追求與筆墨效果的探索。明、清時期水墨畫更加豐富,完成了由精致工筆到高度概括、甚至粗放的寫意的飛躍。但比例、透視、色彩、光影等問題,仍很少涉及與改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擺脫了“文革”的束縛,改革開放中,文化藝術得以中興。在恢復傳統與借鑒西方文化藝術的過程中,各種藝術思潮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其中思想活躍、注重并具有嚴謹文化、藝術規律、造型能力等的學院藝術,成為當代藝術創新的先鋒。劉陽先生1986年創立的沂蒙畫派,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中應時而生的。
30年,在不斷形成與完善“現實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朧、荒誕的解構”藝術思想與技巧體系的同時,劉陽先生始終如一的堅持走創新之路。劉陽先生書畫藝術,獨特創新的特點大致如下:
1、題材創新。劉陽先生作品題材,將從未有人表現的沂蒙山,著力用大構成、大塊面、大色彩,以達到北方山水疏曠的效果。而江南、湘西、云貴青藏高原等大系列,則更加注重水墨韻味。
2、構成創新。構成是指:A題材選取的布置,B整幅作品的構圖、設置。劉陽先生作品的構成,吸收圍棋的用邊與黃金分割比例,整體中有重點,重點中亦有重點。同時利用邊的空間的邊際效應,通過用筆的節奏、內容的旋律、物象的方向、光影色彩的遞進,將視線引到畫外,延伸了情節感,拓展了欣賞與想象空間。
3、造型創新。造型是指:A物象自然結構、形象、比例、動態,B藝術化結構、形象(包括變形、符號化提煉)、比例、動態,C點、線、面的造型方法。中國畫多用線條造型,西方水彩、油畫則點、線、面互用。造型不是抄形,需要有專業造型基礎,與變化提煉能力。劉陽先生作品中的物象造型,是根據作品需要,通過改變物象比例、透視、形狀、及色彩、光影,實現的。造型最關鍵的是:在科學的結構與美學基礎上,突出強化物象規律化的趣味,而不是隨便亂來。造型直接影響作品的深度、寓意,及風格特點。
4、透視創新。中國畫是散點透視,也就是畫中物象,根據需要任由作者任意上下左右排列組合;西方水彩、油畫是科學的焦點(一點)透視。劉陽先生作品,是在傳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基礎上,吸收、融合西方繪畫與攝影的焦點透視,及俯視、仰視、側視等多種視角,從而拓寬了視覺空間與層次。
5、筆墨創新。中國畫歷來注重用筆、用墨。用筆即用筆的方法(筆法),是指用筆的力度;用墨,則是指用單色墨,造型、勾畫、點染、渲染,這其中用水調和是關鍵,濃、淡、干、濕有墨分五色之說。中國傳統水墨畫,最大的問題是,對物象結構研究不足,過分強調“寫意”的不求甚解,及所謂過于盲目與隨意的“空靈”的留白,以至于導致以“筆”、“墨”,掩蓋對結構把握的欠缺,看似表現的內容鋪天蓋地,卻常常流于空泛、薄弱,缺乏力度。用筆的能力與程度,決定了水墨的趣味與效果。劉陽先生在繼承吸收龔賢、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等先賢,用筆靈動或的層層積染的基礎上,更加靈活的用水用墨,達到匠心與天成有機融合的
境界。
6、色彩創新。中國畫中寫意畫、水墨畫,多以單色墨為造型、勾畫、點染、渲染的主要方法,追求“雅”或“淡”。但是淡雅,并不等于色彩單一、單調。西方水彩、油畫,則講究科學的色彩關系與整幅作品的調子(色彩傾向)。中國畫對色彩的理解有些過于極端,要么以中國畫工具材料的宣紙、水墨是特色、認為“水墨”是中國畫的“魂”,對色彩加以排斥;要么在對色彩關系、科學規律、色調,及用色彩造型缺乏了解、研究,只知物象的“固有色”,或是盲目照搬西方水彩、水粉、油畫色彩的使用。亂用色彩,導致臟、亂、膩、花。劉陽先生長期堅持每一幅作品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同時融入其他色彩,做為微調與補充,既保持作品的通透、潔凈、清爽,又豐富豐厚。從而達到表現四季、晨昏、陰晴與光、色的最佳效果。
7、線條創新。中國畫自產生之日起,千百年一直是用線條造型。劉陽先生自幼習書法,對點、線有極深刻的理解。而他線條技巧的升華,是在大學時期,他通過有人推的裝滿濕砂子的小推車輪,留在地上的那種壓力、力度、擰曲的痕跡,受到啟發。所以先生作品的線條,彈性與張力十足、變化無窮。
8、光影創新。中國畫歷來只畫形、色(隨類賦彩),不畫光與影;西方水彩、油畫,則在注重科學解構的基礎上,更注重科學的光影關系(有光才有物象)。光影引入中國畫,是受近現代西方繪畫、攝影影響。光是造型的基本手段,沒有光,黑黢黢一片,不可能有物象外形形象,也就不可能有“意”的傳遞。但中國畫對光影的理解,卻始終處在“一點光源”的被動與教條的之中。如同好的攝影作品,恰恰是通過對主光源、固有色、反光、環境影響等光線的發現與使用,達到最佳效果。光,不僅塑造了物象的外形,也塑造并影響物象的色彩,甚至思想深意。所以在劉陽先生作品中,會有很多種光的形式出現:或一片天光穿透云層直泄而下、或如舞臺一束光線斜射而出、或受陽光、環境影響的彩色霧靄蘊韻無限……
9、抽象與化、符號化創新:中國繪畫從宋代文人藝術,到明、清的寫意與意象畫,及西方現代藝術的符號化、抽象藝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直到21世紀的今天,仍有很多人看不懂意象、抽象藝術。所謂“抽象”藝術的規律,不外乎是:要么取物象局部;要么打破種類界限,將物象結構、形象、色彩變形;要么重新加減組合與重疊……。劉陽先生作品的抽象與符號化,包括:A通過比例、透視變化,將物象重新變形;B根據作品需要,人為改變與調整色彩關系;C通過設計方向、動態、空間及筆墨、光影、色彩,重新組合物象關系,并預留出欣賞空間。
10、簽名創新。中國漢字特性,決定了自古產生的特有的書法簽名與印章。秦漢以前,多是自皇帝到臣子的政令與商人的信用憑證,多用金屬鑄鑿,并未用于藝術品上。中國書畫注重在作品上簽作者姓名、字、號,或是室名,始于宋元文人自刻印章與加蓋印章之風,經明清一直延續至今。由加蓋作者姓名印章的補充與趣味,衍化成以示鄭重與真偽。劉陽先生作品的簽名,不再是以往題寫作品名稱與簽名的“落款”模式,更多的是有感而發、信手拈來。不是為了簽名而簽名,而是將簽名補充成為作品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11、藝術思想創新。80年代香港陳余生等先生,將劉陽先生藝術思想與技巧體系歸納為:現實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朧、荒誕的解構“。其實不論自然、**、人、藝術的生存與發展,每時每刻都是在現實與幻象中糾結。順應規律、不斷完善,就成為最重要的“適者生存”的特質,順應便可平和、平淡、平靜,便可靜觀、內省,便可見本性、真性,便可不矯飾。經過提煉的“真”與“樸”的簡潔與純粹,是藝術思想最初元的原動力。才會永持不重復與不斷變化的創新的豐富、豐滿。
12、文化內涵創新。中國書畫,自古分為官宦士大夫、與文人、及匠人之作,歷來文化人是創造、創新與提出并探索、完善觀念、概念的主流(能寫會畫的古代官宦士大夫,亦大都是經科舉為官的文化人)。宋元以來提倡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文人畫,更加注重文化氣息與筆墨情趣。隨時代變遷,高科技、信息時代的當下,并不是會背、會寫幾首古人的詩詞,就能唬人那么簡單了。綜合文化素養、眼界、生存背景、價值觀念、態度、與專業標準、水準能力,是藝術創新內在的核心。同時,現時代材料的更新,發現、融合、完善多種元素與文化含量技巧、方法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用現代人的視點、思維、方式,表達、表現,新的題材、內容、規律、趣味,是當代藝者需考慮與要做的。
劉陽先生將他掌握與理解的古今詩文、書法、篆刻、中國畫、水彩、油畫、版畫等多種藝術元素,甚至其他學科的概念與方法,將取舍與精致,有機的融合起來,不斷創造變化的多維藝術感覺與空間,總能令人領略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高度、深度、廣度。
劉陽先生認為:過去不斷變化、創新的30年,創立畫派,空間、題材、內容是相對固定的,是具體的創新,是歷史的必然,仍需不斷提升與完善,已是歷史。而未來廣義的創新,則是要用一生,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中,需要從多時空、多種材料、多種觀念、方法、技巧的關注與有效實踐。要有更廣博、精深的綜合文化、專業知識、技能,作為補充,以更大的膽氣、能力、實力,更精準的觀察、思考、行動,在不斷客觀、清醒的認識過去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不斷否定與完善自我,甚至包括那些已取得的成績、成就,才是真正意義上創新與高度所必需的。
劉陽先生仍然在創新之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